“十人九胃”“三分治七分养”“万病始于肠胃”,近些年来,这些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,这也就预示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生活方式的改变,胃病的患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,特别是对于都市人群,据相关部门统计,全国都市人群中大概有90%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,似乎“喝一杯凉水就胃疼”“冲个凉水澡胃就不舒服”已经成为了常态,曾有人生动形象的对胃病做了一个描述:吃的时候是真香,疼的时候是真疼。
胃,作为我们人体的消化器官,具有分泌和运动的功能。胃内有胃酸正常情况下,胃内黏液与非泌酸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形成一道屏障,阻挡胃液与胃黏膜接触,保护胃内壁不受侵蚀。胃的运动是由胃平滑肌周期性产生的运动,一方面将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,一方面推动食物进入小肠。但当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,或者胃的正常运动受到了影响,胃就会出现各种症状,进而发展为胃病,而现代人胃病高发的原因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①吃饭不规律,饥一顿饱一顿
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忙,压力大,经常不按时吃饭,饥一顿饱一顿,人体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,由黏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会对胃壁产生不良刺激,久而久之,就会产生病变。
②习惯性暴饮暴食
很多上班族早上起床较晚,赶着上班,早饭直接省略,到了中午下班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,习惯性地买了大餐暴饮暴食起来,暴饮暴食让胃处于持续的过度扩张状态,食物长时间的停留加重了肠胃的消化负担,导致胃酸分泌不规律。
③口味重,偏爱油腻刺激性食物
晚上下班,外卖成了打工人的“续命神器”,但绝大多数外卖为了口感,都是重油重盐,长期吃外卖会使胃肠道反复受到刺激,日积月累,受到创伤的胃黏膜充血 、糜烂,进而引起疼痛及胃病的发生。另外,吃饭时玩手机也是一种不良习惯,吃饭时玩手机或看电视会明显降低胃肠道的血液供应量,长期会导致消化功能的衰退。
其实,在众多的胃病患者中,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拖出来的,胃病初期不易察觉,即使能偶尔感到胃部不适,症状也很快就会消失,这也令患者认为出现的症状纯属偶然,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继续不良饮食,病情被一误再误,到最后发展为慢性胃炎,一旦发展到慢性胃炎,想要短时间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是不现实的,俗话说“三分治七分养”,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是胃病患者治疗的根本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①吃饭时注意食物的温度
胃病患者在进食时一定要注意食物的温度,过冷过热都不行,食物过热会造成食管上皮细胞增生,损伤食管与胃黏膜。过冷容易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而缺血,加重病情。因此,火锅和从冰柜里拿出的食物都不能立刻食用,应先在常温下放置一会再下肚。
②吃饭时注意吃饭的速度
无论是胃病患者还是常人,进食都应讲究细嚼慢咽。仔细咀嚼的食物能与唾液充分融合,分泌足够的黏蛋白、淀粉酶、氨基酸帮助消化;使食物颗粒细腻,便于吞咽和通过食管,有利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,一般来说,一口食物需要嚼20口再下咽。
③注意食物的稀稠度
坚硬粗糙的食物易使胃黏膜受损,加重胃的负担,所以胃病患者宜吃精软细作且富含营养的食物来调理肠胃,如小米粥、南瓜、山药等。但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每一种胃病都能靠喝粥调理。食管反流患者喝粥有害无益,因为胃食管反流由胃酸过多引起,而喝粥则会刺激分泌更多的胃酸,加重反流。消化性溃疡人群也不宜喝粥养胃。
另外,在胃病急性发作期,必要时也需要采用药物治疗,一般治疗胃病的药物有抗酸药(碳酸钙、氢氧化镁)、胃酸分泌抑制药(奥美拉唑)、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药(枸橼酸铋钾)等,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,减轻患者痛苦。
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,健康之初,健康科普专业媒体!